前一天晚上倒头就睡的我,在第二天不是被梦想,而是被2个手机的闹钟同时叫醒。
第一节课,Great Ideas in Computer Architecture, 又称Machine Structures,对应的是我们国内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早有耳闻Berkeley的这门课非常硬核,恰好我又是对体系结构方向坚定不移的爱好者,在申请项目后的第一时间,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门课。这是一门容量为230人的大课,分为Lecture, Discussion和Lab三个部分。其中,Lecture为大班合班上课,Discussion和Lab则是不超过30人的小班,由研究生TA任教。
课程的开头是对课程的简要介绍,老师一开口,对自己的英语听力原本充满信心的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水平——他在讲什么?这个语速根本不是六级听力的语速啊?原来,有没有字幕的区别竟如此之大。我开始尝试努力捕捉每一个听到的英语单词,却感觉十分吃力。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这门课程在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上,与国内的大学存在明显的不同——这里的课程考核更加注重过程。16个实验、8次作业、4个项目、2个期中考试和1个期末考试贯穿了8周的学习,他们的成绩共同构成了这门课的分数。相对均等的分数比例分布,很好地避免了我们国内部分课程“平时不听课,考前狂刷题”就能拿高分的乱象。

虽然是Summer Session,课程的要求并没有缩水,无论从作业量、课程质量与难度而言。对于学术诚信的要求,对作弊和抄袭的零容忍,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每间教室都悬挂着Honor Code——“Honesty, Integrity, Respect”。他们认为,作业、项目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是正常的,应该立即在课程讨论区提出疑问,大家一起讨论,或是前往Office Hour和老师探讨,而不是简单地互相抄袭。如果仅仅抄袭作业,那还不如不做。
下午的课后,常常在校园里漫步。来自各个国家的学者和学生忙碌地穿行于校园之中。夕阳穿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人们或是在图书馆门前的草坪小憩,或是在图书馆静静聆听钟声的敲响。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与美好,让人不忍心打破这宁静。
漫步在傍晚的校园中,身旁是百年历史的一砖一瓦——不知经过的每一栋建筑里,走出过多少世界大师,诞生过多少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走进计算机学院的所在地Soda Hall和Cory Hall,难以想象,这两栋5层高的楼里,竟走出过25位图灵奖得主。无意间得知,我崇拜的图灵奖得主,《Computer Organization & Design》的作者之一,David A. Patterson正工作于此,世界上第一个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也诞生于此,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改变了整个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进程。对于一直立志于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的我而言,这是我心目中的圣地,至高无上的,学术的圣地。
衡量一所大学的标准,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水平,更是其在学术界的成绩。我始终非常敬畏科学与学术,在我的眼里,在科学界取得伟大成就的大学,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将科研当作自己的事业,却常常听别人说,搞科研的人,都必须靠情怀撑着。我曾记得曾在大一时,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以梦为马,用实力让情怀落地。”我曾疑惑过,情怀究竟是什么?又将落于何处?潜心学术的学者们,给了我答案。伯克利处在旧金山湾区,距离硅谷并不远。工作于此的学者们,他们并没有选择唾手可得的硅谷的高薪工作,而是坚守于这片学术的净土,与全世界的学者一起为科学而终身奋斗,他们的理想,正如伯克利的校车上写的一般——“Bringing Science Solutions to the World”(把科学带给世界)。

我想,在这片属于科学的净土上,我找到了关于”情怀”的种种答案,也明白了为何他们的“情怀”能够落地。对真理的追求,就是他们的情怀,它落于大学这片不受世俗侵扰的净土,并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
这是一所位于美国的大学,它的开放,让它属于世界。在中美关系紧张、政府施压的政治背景下,校方仍然表示,“Berkeley remains open to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伯克利将始终对世界保持开放)”。开放包容地拥抱科学与真理,这是值得尊敬的世界名校的情怀。
抛开一切,拥抱科学,因为平等,因为尊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们,带着心中那份情怀,聚集于这所世界级的名校。他们毕生所追求的,根植于这片沃土下的学术的种子,正冲破地域、冲破政治、冲破偏见,向着人类共同的幸福与美好不断成长。那些为真理、为进步而付出的汗水,同那些智慧的头脑中的思绪,同那些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终生的理想,同实验室中不灭的灯火,随着傍晚六时悠扬的钟声与乐声,在伯克利校园的上空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希望未来的我,能和他们每个人一样,将科学作为自己的毕生信仰,和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科研工作者一起奋斗。哪怕只能在科学的道路上,留下浅浅的痕迹,也足矣。
此刻,我对这所大学的情感,由尊重,变成了敬畏。是什么能让这所大学走出107位诺贝尔奖得主?我想,或许是因为它尊重学术,是因为它以海纳百川的态度,迎接那些带着学术理想的人们——不论政治,不论种族,不论肤色,不论国界,只论最纯粹的科学与真理。
在这里,无数人拥抱科学,让情怀落地。
2019.7.14
于UC Berkeley International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