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记忆 | 前互联网时代的通讯
2020年08月30日 15:00  浏览量:

本期嘉宾

马晓静

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涉及产品定价、产业结构、创新等

目前的研究兴趣在创新评价和创新管理

背景经历

宾夕法尼亚大学 经济学硕士/博士

迈诺特州立大学 助理教授

圣庭大学 助理教授/副教授


个人主页

http://faculty.hitsz.edu.cn/maxiaojing


本文转发自“生活琐事鸡毛蒜皮”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


现在出国的人,已经无法想象没有微信,不能随时随地视频是什么感觉了。我还记得。


我在2001年出国,那时候国内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在北京,除了学校机房和外面网吧(还记得北大小南门外飞宇网吧吗?)大家还主要是拨号上网,拨的时候,会有长长短短的吱呀怪叫,等叫声停止了,就表示成功连网。

上网按时间收费,所以要省着用,这已经很好了。至少,可以与远方的人发email,不必像以前一样等几天的信,还不确定是否会在中途走失。

我是7月20日到的费城,接我的师兄告诉我,可以用电话卡给国内打电话,每一分钟10美分到20美分之间,他先把他的卡借给我,让我给家人和男朋友各打了一个电话,不敢多说,报个平安,就匆匆挂断了。


男朋友在北京准备考研,与别人合租的地方只有一部电话,我也是与室友合用一部电话,分担电话费,打电话需要约好时间。


我自己买电话卡,所谓电话卡,其实就是一个密码,拨一个美国本地的电话,输入一长串数字,就可以接通中国。还记得一家公司叫做168talk,还有一家叫做loudclear,费用差不多,但有时候会遇到质量比较差的,会吃时间,或者互相听不见。


为了省钱,我两天给他打一次电话,每次说20分钟,电话机可以显示时间,到了19分的时候就很紧张,要及时挂电话,不然10美分就没有了。然后,在意犹未尽的懊恼中,在对下一次电话的期盼中,等待后天。这样节省的话,一张电话卡能用比较长时间,以至于我可以把密码背下来。


那时候就想,如果能有可视电话就好了。只听声音,看不到样子,还是很想念。


第一个寒假回国,要走之前,他跟我说,赶紧再说几句话吧,下次说话就要花钱了。那时候的心痛,到现在都记得,不是因为要花钱,而是因为那种无法牵手的遥远。


没想到吧!猝不及防被撒了一把狗粮!

除了打电话,我们还用email联系。他每天去附近的网吧给我写一封email。我自己没有电脑,住的地方也没有网络,要去系里的机房才能上网,而那些电脑有的可以看中文,有的不能,基本不能写中文。他给我的email,有时候就会是乱码,而我给他写,很多时候只能写英文。那时候我的同学住在学校的宿舍,有宽带上网,她也自己买了电脑,我经常去蹭她的电脑和网络,可以没有障碍地阅读和输入中文。

每次读email和写email,是一天中最幸福的的时候 。从他的文字中,想象他在北京的生活,给他写,就是一种倾诉。时不时的,我也能收到哥哥们和其他朋友发给我的email,那就是一种额外的惊喜。

2001年11月,第一次过感恩节,我跟着系里的中国同学去住在郊区的师兄家里,在那里拍了几张数码照片,我用email将照片发给我的男朋友和我的哥哥,让他们看看分别4个月的我。哥哥把照片打印出来拿回家给父母看,聊解他们对我的思念之苦。

2002年春,男朋友考研成功,和本科同学一起去逛潭柘寺,也拍了照片,发给我,我拜托室友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贴在床头。那张打印的照片,我现在都还保留着。


太甜了太甜了太甜了

为了祝贺他考研成功,他几个在国内读研的本科同学送给他一张校园里的无线网卡,他在美国的好友送给他一个笔记本电脑,他给我写email说,“以后,我就可以在未名湖边给你写信了”。

当时让我感动地泪眼婆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浪漫。


我在读书的第二年也买了一个笔记本电脑。虽然住的地方还是没有网络,但是可以背到图书馆,在那里有很快的宽带,还不用交钱。那时候我们用的聊天软件是MSN,只要两个人同时上网,就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畅聊。但我们两个有时差,所以能够同时在线的时间不是很多。最难忘的一次是我在周日下午去了图书馆,而他竟然还在线,我简直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两个人抓紧时间聊了很久。



MSN后来就开发了视频功能,但古老的笔记本电脑没有自带摄像头,我另外买了一个外置摄像头。过年的时候,我的哥哥们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带回家,拨号上网,让我看看家人,网速很慢,画面就模糊,但已经是非常满足了。我的可视电话的愿望,也算是实现了

但是,技术进步也是有负面影响的。有了MSN之后,我们就几乎不发email了,因为想说的话,聊天的时候就说完了。所以,在第二年,就没有留下文字。每天等待收到他的email的那种激动,再也没有了。技术落后也是有好处的,有等待的甜蜜和忐忑,也可以留下一些记录,每一封Email都可以反复读,仔细体味。


随着网络的渐渐普及,打国内的电话费也越来越低,一度到了一美分/分钟;而且他读研之后买了一个手机,我可以随时找到他。最囧的一次是我给他打电话,而他正在考试。当然,我要说,这是他的失误,我即使拿到了他的课程表,也没有办法把所有他不能接电话的时间弄清楚。


2002年底,我们就团聚了,不需要越洋电话,说话不再需要花钱。跟家人的联系,一直保持在一周一次的电话。后来有了微信,变成定时的视频,回国之后也是如此,直到现在。





有一首诗这样写:


从前的日光很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个问候,

要等上好多天。

从前的爱情很慢。

慢的,用一辈子去等一个人。

慢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的我们毕竟生活在21世纪,不需要车、马来运送信笺;日光,也没有那么慢。但是,那个时候,一个问候,一次见面,都弥足珍贵,珍贵到要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计划好,不想落下重要的信息,珍贵到不舍得在电话或者email里吵架,因为吵完了,就要用接下来的一天来后悔。


我们无法抱怨自己生的太早还是太晚,每一个年代的人,都有专属的回忆。跨越大洋的电话和email,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回忆之一


END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