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助理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主要技术方向有
联邦学习、区块链、差分隐私等
教育背景
英国牛津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
个人主页
http://yangliu.info
https://www.zhihu.com/people/yangliu-117/activities
(本文2018年首发于知乎,此版本有删减及修改)
来到牛津之前一直琢磨着到了英国就恢复写日记的习惯,结果这四年一眨眼过去,终究是没有拿起笔来(>_<)。
2018年9月3日。今天是我在牛津大学度过的最后一天,再过上个几小时就要登机回国了。时至今日,真的觉得应该写点东西纪念一下我这三年半的读博生涯(以及小半年的休假生活)了。不然回国之后忙碌起来说不定真的要把这段美好生活忘得一干二净。
就这样随便写写吧,也不管语法啊错别字啊啥的了,有段记录就成。
我从研二开始就跟一伙儿同学和老师一起在北京创业。基本上每天早晨八点开工,晚上吃个饭再加班到十一点左右,周末开会和见客户,一年难得几天休息。以至于当时想要读博的原因之一就是:
2014年秋天来到牛津,刚开始还保留着一些创业时期养成的工作习惯。
从开学第一天起就通宵看书,每天早晨七点半就到办公室开工
,第一学期主动去参加了N周学校提供的学术写作课程,此外还抽空去上了两门“周课”。
从周一到周五一直上课。每天早9点开始上课一直到下午5点,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饭+休息时间。一星期只上一门课程,一门课程也只需要这一周就能上完。
我怕课上听不懂,基本上每天晚上回家预习复习加练习一气儿干过十二点。高中毕业以后就没试过这种学习效率了。
基本上是前三天到三天半学完一大厚本教材,后一天半到两天做一些案例分析。
教材厚度如下图↓
我滴个亲娘来。。
除了密集的课程学习之外,第一学期还完成了一份Term Paper,给我整个博士阶段的研究课题做好了定向(现在回头看看,第一学期简直就是高产如母猪。。要是三年半的博士都是这么读下来,我肯定能成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话说到这儿,懒成我现在这样是肯定做不到这么拼啦。。
“不要工作得这么努力,要学会给自己减压。每天差不多工作6.5小时左右就好,时间再长会影响效率,平时要多运动,多注意分配时间陪伴家人”------导师大人
嗯,导师大人就是这么体贴,是不是有点太拉仇恨了。。
具体的减压活动,大概就是耍贱啊不是。。是耍剑吧。在牛津剑道社趴了几年,参加伦敦杯两次,全英大学剑道赛一次,抱大腿蹭到奖牌一块。直到某年冬天,沉默退社(其实就是太冷懒得出门>_<)。。
话说我身后的那位老师(C字下面的)
是牛津剑道社主教练,也是英国国家剑道队教练。。
另外一项主要活动就是去伦敦听音乐剧。牛津离伦敦还有一段距离,加上英国超级不便捷的公共交通,往返一次大概需要三个半小时。作为宅男代表,唯一能把我撵出门的也只有伦敦西区的各种音乐剧了。《悲惨世界》《歌剧魅影》这种N刷的神剧就不说了,贴两张其他剧图给大家感受一下我的爱(>_<)。
另外关于作息时间,除了导师的提醒之外,其实我自己也发现了一些端倪。我们系里(至少在我办公室这一条走廊上)的少年们都很。。
慵懒
。第一学期我每天早晨七点半到办公室,其他同学都是九点半十点才稀稀拉拉的来上工。每天陪伴我上早班的只有对门办公室里从其他学校过来的访问学者(估计他也是不适应这一排办公室的作息)。大伙儿慵懒到什么程度呢。。贴几张图给大家感受一下。。
上班?不存在的。。
不过这个朋友圈其实是博士三年级时发的。。
下午两点收到系主任的通知,(趁着雪不大)让大家赶紧下班回家。。亦可赛艇,高兴万分,然而忽然发现。。我今天本来不就是旷工趴在家里么(挠头)
所以从第二学期开始我主动降低工作强度,每天10点上工,下午5点之前回家。即便这样,我导师还是觉得我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三天两头跑来问我需不需要休假。。
基本上后面这三年过得毫无压力,上班开心划水,下班开心休息。也许正因如此,后几年的记忆就远没有初来牛津那个学期深刻。虽然印象不深,流水账还是要记一下的。
划账之前先插播一下
牛津计算机系的博士学制
DPhil in Computer Science (即PhD, 学制3至4年)
DPhil是Doctor of Philosophy的缩写,直译为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通常缩写为PhD,不过牛津大学保留了DPhil的说法。其实除了听起来(貌似)格调高了一点以外,没有什么显著区别。。。
DPhil的标准学制为3年到4年,每年3个学期。虽然允许3年毕业,但除了若干大神以外,多数同学都选择用4年时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但科研压力较小,还能有更多时间享受在牛津的生活。
其中第一学年需要完成3份可供评估的作业:
第一份作业为参加某项教学课程并通过考试;
第二份作业为完成一篇Term Paper的写作;
第三份作业可以是参加另一门教学课程或者是参加导师为学生特别设计的文献阅读课程。
在前4个学期之内(一般为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要参加名为Transfer的评估和答辩,评估通过后学生的身份由Probationer Research Students (PRS)转换为正式的博士生(通过率65%)。一般来讲,如果评估未通过,则要在一学期内重新提交申请进行二次评估,若二次评估也未通过,则博士肄业或由博士生转为研究型硕士生。
在前9个学期之内(通常在临近第三学年结束时),要参加名为Confirm的另一次评估和答辩,评估通过后可准备毕业论文的提交。若评估未通过,则跟Transfer未通过结果一样:给予第二次尝试机会,再次尝试未通过则博士肄业或者转为研究型硕士生。
在12个学期之内要进行论文的提交。论文提交完成后,还需进行最后一次毕业答辩,答辩通过可授予博士学位。
总体来讲还是能看出牛津博士学制宽进严出的影子,虽然在博士阶段没有要求具体的论文发表数量,但学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安插了若干个检查点。每一个检查点上的松懈都可能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
细心的少年可能发现了,第一学年要求的三份作业。。呃。。我在第一学期就交完了。。现在想想,完全不知道我当时在急什么。。当然,很多中国学生也都是一两个学期就搞定,可能是从国内带来的学习习惯使然。
闲话略过,第一学年的第三学期,我去参加了Transfer。说是小答辩,其实更像是聊天讨论。在两位教授的帮助下优化了一下研究计划,忽忽悠悠就通过答辩了。。65%通过率什么的,估计就是拿出来吓唬人的吧(不过这些年还真听说两个没通过的)。。
博士二年级觉得很闲(为什么我一直很闲的样子),又跑去上了两门周课提神,其中一门课拿到83分,最后算了下均分75出头(英国教育系统下一般来讲研究生均分50为“通过”,能拿到毕业证,60为“优秀”,70为“卓越”)。
这也是我最后一次以学生的身份去课堂。然后就一路无话,每天读读写写,有机会就去蹭个会议或者旅个游啥的,直到博三。
前面忘了说一点,因为我水平不太行(加上英国教育产业化的大环境),来英国读书的第一年基本上是自费
,
生活娱乐上各种拮据,工作学习上各种勤劳。
好在
我第一个学期连上了几门课,成绩
(居然)
都还不错,靠着还行的表现拿到了一点小额的奖学金,勉勉强强把第一年撑了过去。
第二年申到了带学费资助的CSC奖学金,这才算是稳定下来,慢慢手头宽裕起来,工作节奏也慢了下来。所以说,
书非借不能读,读博非自费不能高效
。。
按CSC的说法是“学费资助”这种形式的名额不超过攻博总名额的5%。以2015年为例(因为我是2015年申到的>_<),公派攻博的总人数是3000人,5
%
的话也就是150人左右。
全球150左右的话,分到英国大概是二三十人?
(作者注:CSC从2019年开始不再提供学费资助项目)
嘛。。虽然CSC要求毕业后回国服务两年,很多小伙伴笑称这是签了卖身契,但我心里对CSC真的还是蛮感激的。想想在最困难的时候国家帮了我一把,于情于理也得回馈表示一下(我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笑)。。反正我每年国庆的时候都会在宿舍窗口挂国旗。。
宿舍窗前是一片菜地,经常看到宿管打理瓜果的身影
再后来这几年算是收入稳定了还存了不少每天吃香喝辣到处旅游混吃等死。。呃,好像跑题了。。
其实我是想说,从博士第二年开始拿到了奖学金,这些钱一直可以支持到博四,所以跟老板商量了一下,决定以四年毕业(并且把奖学金领完>_<)为目标。在此之前老板是想让我三年毕业的。。这种不拖着学生毕业的老板就问你爱不爱?
博三第二学期参加了Confirm。通过之后老板觉得我进度忒快,硬生生把毕业时间给我提前了两次(基本上每次都是以半年为单位)。。
最后在读博第三年零两个月的时候提交了毕业论文,然后各种旅游,又过两个月参加答辩,通过,然后各种打PS4,又过两个月提交所有毕业相文档,女儿出生所以有借口暂时赖在牛津不走,然后各种在家看孩子,最后又过两个月参加毕业典礼。。
为什么流水账记得这么敷衍?
是因为回忆很痛苦吗?
是因为想多了会难过吗?
是因为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吗?
不,是因为懒。
嘛。。其实是因为时间不太够
再写多了会误了飞机。。
现在回头来看读博这件事本身真的没啥好说的,对我来讲就是每天普普通通的过日子。博士学位也并不是什么一定要争取奋斗拼命获得的丰碑。
如果对自己做的事有兴趣,导师和同事又给与你足够的支持,那么读博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之一。每天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拿个毕业证什么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至少在我们办公室的同学们是这么想的)。。
讲到这了,那接下来就说说同事们吧...
想了解更多关于同事和导师的精彩内容
请待下回分解~